“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人民法庭,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护航营商环境建设,为构建实体经济服务中国特色金融服务体系贡献一份法治力量?
青羊法院太升人民法庭(金融法庭)(以下简称金融法庭)坚持“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三个优化”的工作原则,按照专业化、差异化的思路,走好新时代人民法庭现代化建设新路。作为“枫桥式人民法庭”,坚持将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近三年共受理金融民商事案件35851件,结案率98.10%,标的额达124亿元。
深耕发展之“要”
“协助联动”厚植金融发展沃土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助推器。青羊区作为省级金融服务业聚集区和商务服务业聚集区,辖区内现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660家,其中银行总行和一级分行占全市比重28.8%,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比重16.6%。
据金融法庭庭长何玲介绍,为便捷高效地化解金融纠纷,法庭一方面大力构建“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信息系统,不断提升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统筹打通包括行政机关、金融机构、行业组织及院校在内的30余家行业法治资源,发布金融司法环境白皮书,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合力完善金融纠纷非诉解决机制。
近年来,金融法庭对辖区20余家金融机构开展实地走访,通过“一对一走访调研、点对点把脉问诊”,闻问金融发展需求。
“我们先后邀请30余家行政机关、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召开金融风险防范联席会,确定督促程序适用的范围、程序等问题。同时,打造专司金融借款和信用卡纠纷案件的简案团队,将团队21名审辅人员按“1:3:3” 配比,充分发挥速裁程序制度、“青.云”智审平台等优势,运用要素式庭审、类案集中审理、示范性诉讼的审理方式,实现了“繁简分流、快慢分道”的高效审理模式。”何玲阐述道。
金融类案审理时长从90天缩减至28天,50件批量类案立案时间由1天减至8分钟,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之前法院要求将案件全流程线上办理,按表格式规范填写信息,我们还觉得麻烦,使用过后将案件导入平台点击一键批量上传,便在线完成提交。高效又便捷,前期都不用来法院,大大降低了我们的诉累”。某银行负责人如是说。
此外,还与省保险行业协会、省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等10余家行业机构搭建诉调对接机制,打造“一站式”诉调对接联络站和特色调解室;构建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长效机制,创新“失联修复”功能,有效破解“人难找、案难调、财难处”问题……在法院干警的共同努力下,近三年运用“青·云”智审平台审结案件26127件;涉金融首次申请执行案件27845件,执行案件标的额达66亿元。
深耕责任之“基”
“溯源追踪”构建涉企解纷体系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金融法庭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需求,提升司法服务效能。
“太感谢法院给予我们贷款延展期限,给了一个“喘息”的机会,我一定会把牢这个机会将企业资金流转起来,在期限内将贷款偿还。”某中小微企业负责人感激道。
近日,如何化解一起民营企业因欠付银行贷款引发的纠纷引起法官思考。借贷双方因细节原因未能达成调解,承办法官结合借款人违约情形、企业经营状况及债权担保,在判决确认银行债权的同时给予借款人延展5个月履行期限。避免了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促成其以时间换发展空间而重获生机。
金融法庭坚持以问题导向,谋划出台《关于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充分发挥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压舱石作用。坚决执行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确认债权并主动延展民营企业还款期限,依法否定高息合同,降低不合理的融资利率,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和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
不断升级暖商服务,开辟涉企服务绿色通道,将诉源治理与一站式诉讼服务紧密联系,创新“特邀调解+智能调解+专业调解”调解模式,近三年共委托委派调解金融案件2643件,调解成功率达62.7%,平均调解时间1.28天。联合辖区机关邀请行业专家学者、10余家文旅文创企业召开“知识产权护航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座谈会,面对面为企业答疑解惑,努力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跟踪问效机制,研发应用“青·云”金融“执前督促平台”,督促案件169件,线上随案发送《自动履行告知书》,自动履行率和执行率双提升,使企业对诉前调解更有信心。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一方面,加大涉企胜诉债权的执行力度,努力使企业胜诉权及时转化为现实权益;另一方面对于以企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探索柔性司法,在执行时优先采取“活封”“活扣”等措施,依法为企业缓解债务压力、恢复生产创造条件。定期跟踪回访,听取企业建议,完善类案管理机制。
深耕为民之“举”
“刚柔并济”能动延伸司法职能
金融法庭结合实际,建立“赋能营商 青融护航”党建品牌,将党建与审判业务相融合,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划分为5个服务网格,由庭上9名法官分片包干,以街道办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为固定联系点,常态化下沉社区打通“法治窗口”。
司法大数据是人民法院实行标本兼治、延伸审判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能动司法、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有效措施。金融法庭注重类案梳理分析,针对审理过程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领域共性问题,连续6年发布金融审判白皮书、金融审判年度案例和司法建议,发布区域融资纠纷司法分析报告,有效提升了纠纷隐患预警预防水平。
依托成都原点旁金融法庭前移服务端口,“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探索长效机制,打出护航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与行政机关、金融机构建立常态化联席机制;指导金融机构完善新类型金融产品风险防范,发送“青·单”指引200余条;与高校学会等共建“金融法治研究实践基地”,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金融法学人才交流和培......通过多方互动,法庭找准司法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突破点,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参谋”。法庭获评“成都市枫桥式人民法庭”,并参评全省“枫桥式人民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