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官方微博
3.15案例特辑①丨注射“美容针”险毁容 消费者如何维权?

  发布时间:2024-03-12 09:32:05 打印 字号: | |


当消费者怀揣“变美”的期望来到医疗美容机构,医美机构却在明知其未取得“注射类”医美项目备案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注射“美容针”,导致消费者险些“毁容”……遇到此类情形,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2022年7月,杜女士在成都某医疗美容公司进行医美项目问诊,并签署《项目确认单》,该确认单显示操作项目为:a注射隆鼻,b额部、印堂、眉部、太阳穴填充,c丰唇一次,d重睑术。次日,成都某医疗美容公司就杜女士美容项目进行面部美容注射手术,后杜女士又至该医疗美容公司进行面部整形手术。

扣除800元优惠后,杜女士共支付全部美容费101800元(其中注射类手术费用为82154.36元),杜女士在接受部分注射类手术后感觉身体不适。

2022年10月,杜女士与该医疗美容公司工作人员就术后面部注射处疼痛反应进行微信沟通:怎么我针剂的地方长期一股针扎的痛?有时候连到我脑壳也痛,开始都过了一个多月了,一直都是那样。

随后,杜女士向成都市青羊区卫健局进行投诉,卫健局对成都某医疗美容公司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其立即停止美容皮肤注射项目,并严格遵守《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科目以及备案项目开展诊疗活动。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杜女士将成都某医疗美容公司诉至成都市青羊法院。

 

经成都市青羊法院审理判决:成都某医疗美容公司向杜女士返还服务费82154.36元,并支付三倍赔偿金246463.08元。判决后,该医疗美容公司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最终达成调解:1、成都某医疗美容公司向杜女士支付赔偿款203704元,分两次付清;2、杜女士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裁判理由

法院认为,成都某医疗美容公司在未取得美容皮肤科注射项目备案的情况下实施的注射诊疗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行为。

杜女士对医美机构的备案及资质情况享有知情权。医疗美容诊疗行为属于特殊的消费服务类型,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范围。

法院基于上述认定,对杜女士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收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之规定进行“退一赔三”的主张,予以支持。

 

本案例系医疗美容项目服务合同典型案例。医疗美容系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以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医疗美容机构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后,在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医疗美容科目范围内开展医疗服务活动。美容就诊者出于美化形体、容貌等目的主动到美容机构购买医疗美容服务,其接受服务的内容具有较强的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目的,因此美容就诊者购买美容服务合同的行为系生活性消费行为,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消费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前,应要求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将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美容效果、医疗风险、医有材料、负责实施项目的主诊医师和注意事项如实告知,了解该机构有无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主诊医师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必要时应就上述事项在合同中进行约定,再考虑是否接受服务。就诊过程中,要及时索取和保存好医疗费票据,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审判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