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绘就专业化人民法庭“枫”景【审判篇】|青羊法院“加减乘除”护航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13 11:10:02 打印 字号: | |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青羊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运用“加减乘除法”,推动金融案件快立、快送、快调、快审、快执,为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解纷渠道和一站式高品质诉讼服务,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整合司法资源在高效便民诉讼上做“加法”。

一是标准化+实质化赋能法庭队伍。积极推动金融审判体机制创新,择优选派覆盖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员额法官9名、审辅人员31推行繁简分流机制,内部划分“繁简专”案三大团队,采用简易案件、普通案件、复杂案件“三分法”,结合小额速裁程序、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独任制,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实行要素式审理,发送表格式文书22147实现金融案件“简案速裁、普案快办、繁案精审”。近三年,高质高效办结涉金融案34863件,审结率93.35%,案涉标的额达136.52亿元。

二是“专业化+智能化”健全调解机制。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在“大调解+”基础上,以多跨场景应用为重要抓手,构建“专业调解+特邀调解+智能调解”三类调解机制。研发“青·云”金融诉前调解平台增设智能调解功能,实现一键推送调解案件同步在线司法确认;先后与四川保险行业协会、四川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等机构搭建保险纠纷诉调对接机制;与省证券期货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搭建证券期货纠纷诉调对接机制;与金融机构签订协作备忘录,充实金融特邀调解组织,并纳入“青·云”诉前调解平台,实行金融商事纠纷登记分类、前置调解,提供一站式委派和后续服务。2023年以来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共委托、委派调解案件340件,调解率67.35%,调解标的额100万以上40余件,最大调解标的额1100万元。

三是“精细化+规范化”完善制度建设。围绕“快、精、专”,法庭建立健全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建设。针对金融消费类案件,诉前制定类型化《诉讼指引告知书》,庭前制定《案件事实核查确认表》。完善实现新类型案件专项审理模式,组建由20名法官及审辅人员组成的“票据案件审理专项小组”,引入公证专职调解、集中送达,制定三种模板指引统一裁判尺度,6个月内审理票据案件721件。全面规范在线庭审,梳理50余类庭审问题,制定《关于推进电子诉讼运行的工作方案》《在线庭审纪律》《当事人在线庭审诉讼事宜告知书》《审判辅助人员在线庭审工作规范》,为全院在线庭审提供流程指引。 

二、依托“互联网+”在聚焦群众诉累上做“减法”

一是科技赋能,推进高效司法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审判的融合应用,推动金融案件调、立、审、执全链加速,集成在线批量立案、批量电子送达、文书一键生成、区块链存证等功能,在西南地区率先实现金融类案远程化、批量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审理,为金融纠纷化解、金融债权保障按下“快捷键”。目前,实现50件批量类案立案时间从原来的1天减至8分钟,审理周期从原来的90天减至28天内,向200名案件当事人发送各类文书仅用时10分钟,送达效率提高80%。自平台运行以来共计审结案件28350件。平台获评“2022四川省网络综合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优秀解决方案”。

二是数智决策,创新审执机制。探索智能随案执行,推动“人工+智能”金融诉内衍生案件治理,依托司法释明中心开展诉讼全流程释法明理。研发应用“青·云”金融“执前督促平台”,通过平台内部移送即可线上随案发送《自动履行告知书》,目前执前督促平台运转案件217件,切实推动金融案件随案执行。实时采集统计金融案件情况,并进行智能化分析和展示,直观呈现金融案件动态走势,剖析金融案件态势,发布《金融司法环境白皮书》、制定《关于服务保障金融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撰写《青羊法院对CBD区域融资服务纠纷高发问题提出风险防范建议》,及时向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反馈情况建议,助力相关部门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智决策”。

三是信息化保障,推进便民服务。为让当事人充分体验一站式金融诉讼服务,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服务窗口,配备智能虚拟导诉终端机、自助立案服务台等信息化设备,实现在线立案登记、跨域立案、文书送达等业务功能。集约管理事务工作,结合金融案件特点,对文书送达、材料转接等事务性工作集约化、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办案效率。积极打造智慧法院建设,配备科技法庭14个、综合调解室9个,均实现远程在线功能,切实提高审判效率,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

三、健全源头防控在扩大辐射影响上做“乘法”

一是持续推进金融联席会议。积极与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行业协会以及知名高校对接,通过定期座谈、召开专题培训、通报案件等方式,及时堵塞漏洞,防范化解风险,初步构建了以数据协同、政策协同、资源协同、智力协同为主体的金融法治协同框架体系,行成“司法保障+金融监管+金融服务+行业自治”的整体智治,共同助力形成前端金融风险防控线。

二是创建新产品对接机制。主动打破行业壁垒,开展金融新产品介绍分析会30余次,要求法官及时掌握金融创新内涵,熟悉创新衍生产品,解决产品信息不了解、不对称等问题。强化对新产品的法律风险防范、证据采集固定,提升产品涉诉后的处理效率。

三是建立多元司法指引。梳理司法施策要点和具体工作机制,为金融机构工作提供司法指引。立足司法服务与保障职能定位,发布金融民商事案件审判态势分析报告,常态推进金融商事审判白皮书制度。针对金融领域易引发的法律风险,发送司法建议。围绕服务保障金融产业功能区建设,针对辖区金融机构,集中开展“一对一清单式指导,面对面互动式交流活动”,指导规范金融机构合同文本20余份,增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与应诉能力。

四、延伸司法服务在社会治理上做“除法”。

一是“审理+教育”双管齐下。构建“青·交”金融庭审课堂、校园讲堂、巡回课堂为基础的行业互动生态,近年来,先后向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10余家金融机构开展法律指导;邀请成都农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300余人观摩庭审。

二是“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宪法宣传日、“4·26”知识产权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普法宣传30余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加强融媒体矩阵普法力量,发布法治新闻稿件50余份,依托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100余条。真正做到线上、线下全覆盖,将法治理念根植群众内心,推动人民群众“守法、知法、懂法、用法”。

三是法院+网格双向互动。打造“网格+法院”双向互动模式,将街5社区办划分5个网格,由庭上的9名法官分片包干融入网格治理,以街道办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为对接联系点,提供调解指导、法律咨询、普法宣讲等多元司法服务,统筹推进“网格法官+人民法庭+智慧法庭”融合发展,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促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前端化解。

 


 
责任编辑:审判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