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疫情爆发以来,防控形势越发严峻复杂,9月7日、11日、12日,青羊法院共三批、百余名干警为支援抗疫工作,深入中高风险区。
这支战疫突击队的平均年龄为32岁,最大的57岁,最小的22岁。他们也是孩子、是父母、是丈夫、是妻子,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只因“责任”二字,他们义无反顾冲锋一线,将危险留给自己。
作为“大白”,他们每天做什么工作?遇到了什么特别的事?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将镜头移到“疫”线,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
疫线战场的“灯塔”
9月7日,已年过半百的刑庭法官何顺斌积极响应号召,如愿成为50名赴中高风险区开展防疫工作干警中的一员。
在深入中高风险区后,54岁的他与56岁的贾仁德、52岁的曹新三名老同志共同组成了抗疫第四小组的“三剑客”组合,长期积淀的人生阅历、缜密慎重的工作态度、丰富的工作经验等特点使他们成为年轻干警们学习的榜样,也成为了组内的“定海神针”,总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局面、稳定人心。由于对智能手机的操作并不十分熟练,何顺斌主动承担了组织协调、沟通居民、物资运转等任务。9月8日晚,工作到深夜、身心疲惫的何顺斌在准备新一轮核酸检测的时候,他眼前一模糊不慎摔倒,许久动弹不得。当问及伤情时,他颇有些不好意思,并不愿多说,“我就是很愧疚受伤这件事嘞,耽误了不少工作,不能继续陪伴我的‘战友’们。”稍事休息后,他照常坚守岗位,做好能做的后勤保障事务,再次全身心投入到抗疫服务工作中。
白色防护服就是他的战甲,登记簿和物资车就是他的武器,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披坚执锐,所向披靡。年过半百又何妨?年轻火热的心依然跳动在他的身体里,发光发亮,成为青年干部们前行的灯塔。
疫线阵地的坚守者
9月7日晚,孙振东接到下沉中高风险区防疫的任务通知,立即主动报名,奔赴疫区。当晚,集合完毕已是晚上十点半,他还未来得及放下行李,就换上防护服出发采集小区住户人员信息。晚上十一点左右,他跟同事黄豆还忙着挨家挨户登记,偶尔遇上情绪不佳的住户,他们就再一一答复问题,耐心地安抚居民情绪。信息采集完回到酒店已是凌晨两点,“身体很累,但想到自己为大家做了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开心。”
9月8日,按照工作安排,孙振东整个上午都往返于小区大门与各家各户防盗门之间,忙着进行物资配送,“防护面罩上的水汽多到我看不清脚下的路,但我们还是圆满地完成了配送任务。”他好像忘记了当时的疲累,声音里透着点小得意。下午,他又接到协助医生采集核酸的任务。高风险区由志愿者上门一户一户采集,乘坐电梯的话就得一层一层地上下,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选择了走楼梯,十几二十层的电梯公寓楼梯间,愣是被他们走遍。
9月12日用过早餐后,孙振东突然腹部绞痛,浑身冒起虚汗,他猜测可能是急性肠胃炎又犯了。此时,本要去配送物资的他,因为另一位同事手机故障无法完成核酸扫码,临时被抽调去上门采集核酸,他并未过多提及自己的不适,而是强撑着接受了任务。“如果难受得实在受不了,我就用手使劲掐自己的手心,转移一下注意力。”那天,他跟着其他几名“大白”一起,拐进灰暗的楼梯间,一户户敲门,最终仍顺利完成了共32户、87人次的核酸采集任务。
万家灯火的守护者
9月1日18时起,按照成都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全体居民原则居家。彼时的吴虹林立即处理完手头紧要的工作,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到,就地转为社区志愿者。9月7日,按照单位部署,吴虹林成为我院第一批下沉封控区干警中的一员。
下沉任务发出后,尽管家中还有年仅一岁多、需要照顾的女儿,她也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收拾好随身物品,投身到抗疫战斗中。“我是一名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但更是一名党员,爱小家更要顾大家。”
身在封控区的她晚上也不能回家,而是就近下榻酒店,当夜晚万籁俱寂时,思念的味道更显浓郁,她将无数思念落在笔尖,画了一幅,又一幅女儿的肖像。中秋月圆之夜,她的朋友圈多了这样一条记录:“酒店的窗户看不到今晚的月亮,但能窥见万家灯火一角,此刻的我们不能相聚,但彼此守护,愿年年月儿圆,时时共婵娟”。
封控区里的连接线
9月7日,青羊法院紧急抽调50名干警连夜奔赴疫区支援,杜菲菲就是这个突击队中的一员。“紧急集合、立即奔赴、马上工作”,杜菲菲连用三个词语描述这次的抗疫任务。她说,前往一线参加疫情防控工作,是挑战,更是责任。一项项防疫工作看似琐碎,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在参加防疫的7天里,她和突击队成员一起为小区居民配送物资500余袋、协助核酸检测300余剂次、发放抗原检测试剂盒100余盒、安装门磁60余个。在完成一项项工作后,她积极总结经验,详细整理了支援抗疫的注意事项,并及时分享给后续参与抗疫的同志。在封控区内参与防疫工作,时常忙碌至深夜,她却并不抱怨累,“在高风险区中,我们就是连接线,联通小区与外界、居民与社区,虽然经常忙到深夜才能吃饭,但是感觉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